冬至养生重藏养
冬至,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冬至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它就像一个转折点,从这一天起,黑夜渐短,白昼渐长。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十天阳历年(元旦)。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的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过冬至的习俗。
古人认为,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应讲究“养藏之道”。民谚素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补,明年可打虎”之说。所以,冬至才是“补冬”的黄金时期。冬至后,天气寒冷、阳气伏藏,此时养生应当注重于“藏”,早睡晚起,勿过度操劳;避免急躁发怒,以免扰动闭藏在内的阳气。
冬至过后,气温往往大幅下降,冬天最冷的时候也就到了。我国自古就有“顺时摄养”的说法,节令更替,冬至养生方法亦当做相应调整。不过,冬至后,阳气缓缓回升,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也是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最好时机。冬天阳气藏得好,春天人体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我市中医胡庆华表示:“冬至养生首先要注意御寒保暖,在气温较低的清晨和夜晚,建议大家尽量不要出门,白天外出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头和脚不能受凉。饮食上应以温热食物为主,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冬至时人体阴气达到极盛,阳气开始萌发,冬至过后,人体内的阳气逐渐增多,阴气相应减少,有“冬至阳生春又来”之说。此时养生应阴阳兼顾,注意补充阳气。可以适当吃一些羊肉、枸杞、韭菜等食物,并注意规律生活。
冬季应顺应天时,注意养藏,安静休养,不宜剧烈运动或大量出汗。另外,冬季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应尽量躲开是非,避免因情绪激动引起的突发疾病。“冬天是天寒地坼、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
很多人入冬后不仅容易畏寒怕冷,即使添衣后仍不感温暖,且喜欢喝热饮吃热食。从中医角度看,他们属于阳虚体质,体内缺乏阳气,在冬季表现得更为明显。”养生达人李晓霞表示,一旦人体的阳气不足,就会导致人体部分功能减弱,出现阳虚的症状。她提醒,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阳虚体质人群可以多到户外活动,通过晒太阳来吸收热量,补充阳气,驱除体内虚寒。此外,日常生活中也可通过食补、艾灸、中药泡脚等,以传统中医养生方法来温补阳气,强身健体。
□ 公利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