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用药并非成人量减半
宝宝是妈妈们的心头肉,刚出生的宝宝未接触过病毒、细菌,而且免疫系统功能本身也并不完善,病原体很容易趁虚而入。药物是治疗小儿疾病的重要手段,但不同年龄对药物的敏感性、耐受性及反应性各不相同。
具体说来,不同年龄小儿的体液分布不同,其血浆蛋白浓度以及对药物的亲和力也不同,加之婴幼儿血脑屏障功能尚不完善,某些药物可进入脑脊液,如苯妥英钠具有高血浆蛋白结合率,则在幼儿脑浓度明显高于年长儿。
同时,新生儿和早产儿的肝脏发育不成熟,使某些药物代谢延长,增加了药物的血浓度和毒性作用。如某些新生儿先天性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应用氯霉素、呋喃类药物可致溶血性贫血。
另外,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其他排泄渠道还包括肠道、胆汁及某些腺体(涎腺、汗腺等)。新生儿,特别是未成熟儿的肾功能尚不成熟,肾小球滤过率与肾小管排泄功能均显著低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滞留时间延长,增加了毒副作用。也就是说,年龄越小,药物越易蓄积中毒。
总而言之,应该根据小儿年龄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且精确剂量、选择适当给药途径,以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减少其副作用及毒性反应。
宝宝用药内服好还是外用好?一般说来,新生儿、小婴儿肠管相对较长,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通透性强,吸收率高,口服药物易吸收,但婴幼儿吞咽能力差,口服药片有一定困难,甚至有误入气管的可能。婴幼儿体表面积也相对较大,皮肤黏膜薄而富含毛细血管,外用药物易吸收,如乙醇擦浴降温、安乃近滴鼻退热等效果好,但也要注意容易吸收过量而致中毒。
由于大部分药物可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故孕母应注意避免使用致畸药物,如苯妥英钠、巴比妥类可致四肢短绌、小头畸形、智力低下,碳酸锂可致心血管畸形、脑积水或脊髓膜膨出,链霉素可致先天性耳聋,四环素可致牙齿黄染、骨骼发育不全等。
而母乳是新生儿、小婴儿的理想食物,但很多药物也会通过乳汁分泌。乳母长期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可引起乳儿过敏或产生耐药菌株,如可待因、哌替啶会造成乳儿成瘾,异烟肼、乙醇能致乳儿中毒,硫氧嘧啶、甲苯磺丁脲分别引起乳儿甲状腺和胰岛功能障碍等。
因此,正在哺乳期的母亲应用药物治疗前,必须考虑药物对乳儿的影响,最好选用短效、安全的药物,减少联合用药,并尽量避免在血药浓度高峰时哺乳。
□ 公利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