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癌为什么总发现得太晚?教你一招让肿瘤“无处藏身”!
在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前五位中,消化道肿瘤就占了三个,分别是胃癌、食管癌和结肠癌。消化系统肿瘤死亡率占所有癌症死亡率的50%。“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治疗消化道癌症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在韩国、日本等国家消化道早癌诊断率近两年已经达到60%到70%,在我国,却不足10%,这与民众健康意识不足有关。
其实,定期通过胃肠镜筛查可以提高消化道癌症的发现率。如果出现胃部不适,应尽早做胃镜检查。因为很多疾病有相同的症状,单从症状上很难判断出是普通的胃炎还是胃癌,尤其是在肿瘤发病率呈现年轻化的情况下。
胃癌的发生分为多个阶段,主要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癌。其中,肠上皮化生是胃黏膜损伤的指标,具体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黏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
胃癌前病变多在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发生,其临床症状也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类似,常见嗳气、上腹饱胀不适、疼痛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因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合理的评估、治疗与随访十分必要。
为了及时发现胃癌前病变,并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严格进行胃镜随访。对于胃镜病理结果提示不伴肠上皮化生和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可1到2年进行胃镜和病理随访1次,有中、重度萎缩或伴有肠上皮化生的患者应每1年左右随访1次。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但经查胃镜没有发现胃黏膜明显病灶的,胃镜随访时间6到12个月。一旦发现可疑的孤立病灶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应按照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的治疗原则及时处理。
□ 公利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