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需要”菜场来了 家门口服务实了
海韵居民区“微菜场”串起多样家门口服务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虽是生活小事,但购置的方便与否却关系着居民的“大民生”。随着高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小区商业配套设施的调整和设置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新成立的海韵居民区党支部也同样遇到了“成长的烦恼”。
提出诉求 居民买菜难
海韵居民区辖区内有商品房海韵茗庭和动迁房东旭雅苑两个小区,是2015年新建混合型小区,建筑总面积近15万平方米,小区总户数1498户,目前常住人口约3000人左右。由于小区商业设施未与居民入住同步配套,最近的菜场步行也要20余分钟,解决买菜难成为入住居民的最大需求。
有人提出是否到镇里“上访”,请求加速解决该问题;有人觉得现在网购便捷,要求设置菜场纯属“多此一举”;有人觉得,要不是城管管得严,“马路菜场”最便捷……在商业配套还未跟上的同时,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成为党支部考虑的首要问题。
打造平台 听证解难题
2017年初,恰逢浦东新区提出要以建设居村综合性服务站为抓手,实现“生活小事不出村居、教育服务就在身边”,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也就是构建群众“家门口”服务体系。在此契机下,海韵居民区党支部依照高行镇“家门口”服务体系的工作方案,成立“家门口”服务工作站,努力打造一个开放度高、功能齐全、上下联动、左右互通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此平台,在了解居民的部分想法后,海韵居民区党组织发动社区党员、居委干事、楼组长、志愿者梳理入住人员信息情况,上门进一步了解居民想法,同时积极联络社区资源,经充分调研,决定召开海韵居民区群众代表听证会。
会上,经海韵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的引导,居民代表们充分发表看法,最终大家认为“上访”的做法太激进,可以请居委积极将意见告知政府职能部门;网购固然方便,但对于以老年人为主的海韵居民区来说一时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马路菜场”早已是过去时,再说现在提倡依法治国,我们不能拖后腿。最后,决定与国安社区公益组织合作,在小区内开设“微型菜场”。2018年春节过后,党支部又想办法与更专业的上海蔬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每周三次在小区门口设置摊位,供应蔬菜、肉类和粮油食品。“微型菜场”现场总是人来人往,很是热闹。居民都觉得所售卖的蔬菜性价比很高,既新鲜又有优惠,都纷纷争相购买。在热闹的买卖声中,一位手里提着蔬菜满载而归的阿姨热情地说:“我家就住在附近,现在下楼就能买到菜,真是太方便了!你们真是做了一件大实事啊,感谢书记总是想办法为居民排忧解难,我们感到很开心!”
“微型菜场”有效地解决了小区居民买菜远,买菜难的问题,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同时也增强了居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形成机制 服务多样化
海韵居民区党支部结合小区实际,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坚持自下而上的项目形成机制和自治议事机制,充分发挥居民区党组织和党员的力量,积极引导,按需求建项目、按项目促落实,不仅开展家门口特色服务“微型菜场”, 一些新的想法和服务项目在海韵居民区党支部的引领下也应运而生:每周三的中医康复义诊服务、每月律师进社区服务和缝补服务等都受到了居民的热烈欢迎。
参加每周三中医康复义诊服务的大多是老年人,来自沪东医院的医师们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结合真实的病例,为老人们讲解养生保健知识。咨询检查的老人居民一个接一个,现场井然有序,医师们逐一认真检查,一一耐心解释,在现场就给老人患者做起了艾灸、推拿、拔罐等治疗,有效缓解了老年病的痛苦。有的居民觉得每月一次的律师进社区服务频率太少,强烈要求增加频次。这些都实际反映出服务是居民朋友们真正所需要的,所期盼的。
海韵居民区多样化的“家门口服务”为进一步健全和规范社区自治制度,畅通居民评议渠道,提升民主进程,建立良好的居民参与机制和融洽居民关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 海韵居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