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无宝钗
作者:禾木
高中时的一篇课文让我结识了《红楼梦》并爱上了它。从那时起,我就成了“红楼”迷,热衷于收集与红楼有关的任何东西,精装版书、简装版书、87年电视剧版、89年电影版等都收入囊中,就连越剧版《红楼梦》也不放过。
年少时,青葱懵懂的我为宝黛的爱情凋零扼腕叹息之余,更加气愤他们之间互相躲避、互相猜度的相处模式,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急躁感,那时,我也如大多数人一样,把宝钗看作是宝黛爱情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然而,年岁渐长,再读红楼,却忽然对宝钗生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来。
红学家们说,在《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薛宝钗是很难让人下定语的一个,她热衷于“仕途经济”,恪守封建妇德,而又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人们无法简单地将她划入“好人”或“坏人”的行列,她既是“无情”的,也是“动人”的。但在我看来,显然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在她身上更凸显的却是她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悲剧色彩。一把“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便把所谓的“金玉良缘”的枷锁牢牢地套在了她身上。众人只关心在宝玉大婚之日,黛玉的凄苦离世,可是,谁人能想象,相比黛玉的不知情,她目睹这个家族为了瞒住“这场美满婚姻”的男主角而几近疯狂的过程时,要如何自处?而婚后独守空闺,青灯古佛的日子更是向世人宣告宝钗的彻底失败。她的悲剧不是如宝、黛般的抗争者的悲剧,而是殉道者的悲剧。每每想到这个,我就为这个女子心疼不已。
在众多的红学评论中,顾城对宝钗的评论最得我心。顾城谈宝钗中说到,她是天然生性空无的人,她无求无喜,却一切有度,不是无可奈何的折中,却是一种天然的“合适”,这个“合适”蕴涵在她的所有内里外在间。曹雪芹说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任是无情也动人”,也暗指她是天生空无的人,正是这种空无反而令她特别合适动人。所以,这样看来,顾城是参透了曹雪芹的本意,真正理解宝钗的。
我们批判宝钗,却又希望成为她那样“处处圆滑、事事合适”的人。然而,我看到的却是她的圆滑和世故是屈从于“寄人篱下”的不得已而为之,所有的行为炼达都只是“保全之策”。随着时日渐长,习惯成自然,并不能也不会将真实的自己表露给众人。她与宝玉的婚姻,也并非她“孜孜以求”的结果,而是受封建礼教束缚多年,即便深知宝黛之间缠绵纠葛的感情,也迈不出“忤逆”家族长辈意愿的步伐。就这样被裹挟着走进了这个不幸的婚姻,一辈子的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