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手足口病高发季,预防早知道!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出疹为主要特征的儿童常见传染病。1981年我国首次发现手足口病,2008年我国暴发了一次手足口病疫情,同年我国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
一、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手足口病,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常见有手、足、口部位的皮疹。手足口病的潜伏期多为2-10天,在疾病发疹前可有不同程度的低热、头痛、纳差等前驱症状,1-3天后手足口部出现皮损。开始皮疹为红色斑疹,很快发展为2-4毫米大小的水疱,水疱破溃后可形成灰白色的糜烂面。
二、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浦东新区手足口病发病有明显季节性,有夏峰和秋峰,夏峰为5月-7月,秋峰为9月-11月。不同年份呈现明显的“大小年”交替流行特点。根据近五年辖区内手足口病发病人数来看,前三年因为新冠流行的影响,手足口病发病人数相对较低,去年的手足口病发病率显著上升,达到近五年最高。其中7月份达到高峰,随后在9月开学后病例依旧保持着发病小高峰,之后逐渐下降进入平稳期。可见手足口病在气候温暖时候更具有传播性,且和学期时间高度相关。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传染病包含着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疾病的主要传染源。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复杂,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其次经呼吸道飞沫核密切接触传播。因此接触被污染的手、玩具、食物或者通过飞沫都可能造成肠道病毒的感染进而发生手足口病。同时,人群普遍易感,但由于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以学龄前儿童为主。所以托幼机构、学校等儿童聚集性场所都是手足口病易发生传播的重点场所。
三、手足口病的防治
根据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我们防治手足口病主要从控制感染源、切端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角度出发。
1.控制感染源。一旦出现手足口病症状,应及时就诊后居家休息,患者物品及时消毒,衣服和被子也要经常晾晒。
2.切断传播途径。要谨记“七步洗手法”,勤洗手的习惯可以有效减小感染手足口病的可能。同时饮食也要注意,水果蔬菜等需要充分洗净,肉类需烹饪至全熟。家中要注意经常通风,定期对周围环境进行清洁消毒。
3.对易感人群的保护。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EV-A71灭活疫苗,能有效预防EV-A71型手足口病,但对其他类型的肠道病毒效果不太显著。因此鼓励6月龄-5岁儿童,尤其鼓励在十二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即便一岁以上儿童也是越早接种越好。
此外,手足口病还有一个“表兄弟”,叫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相似,但在临床表现上稍有不同。区别于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发病部位为咽喉部,不出现手心、脚心和躯干等部位的疱疹;手足口病多为中-低热,而疱疹性咽峡炎往往会引起高烧。相对手足口病来说,疱疹性咽峡炎造成严重并发症与后遗症的风险会小一点,但是家长们也要做好防护,不能掉以轻心。
□ 浦东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