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版

全站搜索

高科技助力整治 污染源无处可藏

北咸塘浜整治约谈处罚违规企业20家,封堵直排污口15个、雨污混接72处


四个轮子的机器人缓缓钻入地下的管道,地上作业车内的显示屏里,管道内的景象一点点显现,有些昏暗,却很清晰……这一幕,近日发生在高行镇的北咸塘浜附近。

浦东新区列入全区综合整治的752条段河道当中,有两条被列入国家住建部考核,其中就有一条属于高行镇的北咸塘浜。如何更好地完成河道整治工作?高行镇借高科技的力量助河道整治一臂之力。

政府采购请“外援”:

机器人钻入管道中

2月22日上午,高行镇莱阳路靠近北咸塘浜的某处,3辆市政工程车停靠在了一个窨井盖旁。几名工作人员下车,挪开井盖,稍作查看后,一名身穿潜水服的蛙人下到了窨井里。

高行镇河道办的汪元友介绍,这是在排查北咸塘浜的污染源。他说:“去年11月20日,我们通过政府采购第三方服务,开始动用机器人,排查北咸塘浜附近是否存在雨污混排的现象。”

这个第三方公司,是上海远豪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徐振卫介绍说,所谓的机器人,全名其实是“CCTV地下管道摄像检测系统”。这个“机器人”由四个轮子驱动,主要部件为一个摄像头,配上两个照明用的灯,外观上看就像一对眼睛和一个鼻子。

“我们的机器人镜头高度可自由调节,还能360度自由旋转,最大爬坡角为50度,一次检测长度最长可达150米,可以查看管道内破裂、变形、错位、脱节、渗漏、支管暗接等情况。”徐振卫介绍。

这次排查的是一段雨水管道。“有的企业,偷偷将污水管接到雨水管道,这样污水就直接通过管道进入了河道里面,导致河水遭到污染。”汪元友说道。

在使用机器人之前,确定雨污混排企业并不容易。虽然能从河岸边的管道发现雨污混排,但因为管道长,内部情况复杂,不好确定污水的来源。汪元友说:“现在利用机器人,我们一段段对雨水管道进行排查,找到管道内暗接的支管,拍照取证,然后分析污水,就能找到雨污混排的企业。”

直接拍摄取证:

截断源头治标更治本

机器人排查的过程并不复杂。首先,蛙人下到窨井中,利用充气气囊,对管道进行截断。之后,工作人员会用高压水枪对需要排查的管道进行清理,接着便是派出机器人查看管道。

机器人进入管道后,通过电缆,摄像头拍摄到的景象实时显示在作业车的显示屏上。视屏可以保存,作为证据使用。

这样的作业一举两得。除了查找雨污混排的污水管外,还能让市政管道得到清理。“因为雨污混排等各种原因,市政管道可能出现管壁结垢、管径变小的问题,通过高压水枪的清洗,一些污垢会被清理掉,让排水更加通畅,同时也不至于令雨水经过管道后被污染。”汪元友介绍说。

当然,最显著的成绩,还是在排查污染源上。据悉,自从使用机器人以来,高行镇在北咸塘浜的整治过程中,共约谈处罚违规企业20家,检测疏通管路7公里,封堵直排污口15个、雨污混接72处。

河道整治,必须首先截断污染源,否则,即便将河水整治得再干净,不久后也会被再次污染,相当于做了无用功。

高科技排查污染源,加上其他方面的努力,北咸塘浜河道整治工作效果显著。据高行镇河道办介绍,目前,北咸塘浜考核条段河道水体感观明显改善,水质检测达到考核标准。

(本文刊登于2017年3月10日《浦东时报》头版)

聚焦2017高行 环境综合整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