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版

全站搜索

相守一生

作者:汪向明


那年,毛主席一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最高指示”让我和妻的命运被改变。1969年3月11日,命运让我们同乘一列火车,一同被抛在了赣东北的一个山区插队落户。

随着下乡岁月的累积,知青们有的抽调工矿,有的被推荐上了大学,有的自谋出路……知青点的人越来越少,直到仅剩我俩时,才意识到,凭借自己的家庭出身是难以被推荐读书或进工厂的,这才恍然明白命运真的在撮合我们。在以后的几年里,我们一同出工、收工、一同去种自留地,吃着同一锅饭。劳动上的许多困难我们必须一起克服,生活中的许多麻烦我们必须一起解决,精神上的许多苦楚同样需要我们相互安慰……可以说,我们是从相依为命开始的。

1977年开始,我们的命运和祖国一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俩的生活也一波三折。那年年底,我参加了粉碎“四人帮”后的首次高考,先她一步离开了我们待了整整九年的小山村去读书。接着她随知青大返城的洪流结束了十年的下乡经历,回到了上海。如何面对今后分居两地的难题,着实让我们费尽周折,但这一切都抵挡不了我们相濡以沫所结下的情缘。就这样,1980年8月,我们一起走进了民政局。

虽说是进行了结婚登记,但没有婚礼,也没有宴请,我们依旧原样。我在江西,她在上海,开始了艰难的分居岁月,将来如何,我们心里谁都没有底。为了适应工作,她参加了上海市的自学考试,女儿出生后又搬进了单位的集体宿舍,只身一人边上班边读书,还要带孩子,几乎没有任何帮手。孩子一二岁时又是最易生病的时候,每每读到她寄来述说这些情况的信,我的心里真是难过至极。

1986年,在女儿刚进幼儿园时我调回了上海,最艰难的日子总算过去了,终于有了一个“家”。当时我们每年的结余大多贡献给了铁路事业,分到一间小屋就草草收拾了一下搬了进去。之后又好不容易得到一张18英寸国产彩电票,我们举债1000元才搬回那台当时在我们家所有财产中价值最高的物品,我们省吃俭用,花了整整一年才还清这笔债务,但经历过下乡插队的我们,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只要我们相亲相爱,自是乐在其中。

1991年,《现代家庭》杂志和上海电视台联合举办“海派丈夫大家夸”活动,她的一篇《“错位”模范》让我们在电视荧屏上风光了一回,我也回敬了一篇《荧屏亮相的遗憾》发表在《新民晚报》上。

后来,我们仍然努力学习、勤勉工作,直至退休。现在,每天她打打太极拳,我依然读书、教书、编书,隔段时间便出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一生相守,终于苦尽甘来,一起享受美好的“黄昏”。

□ 幸福居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