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味
作者:石峰
我爱我的家乡,更钟情于家乡的年味。
我的家乡与江西、安徽、湖北三省搭界,16岁支边,在新疆奉献了45年岁月,退休后随上海知青的老伴定居浦东东沟。期间虽然也回过故乡几次,却没有在故乡过一次春节,去年终于有机会回到家乡过个大年,回想起来,还真忘不了那家乡的年味。
一进入腊月,平时寂静的乡村便热闹起来。男人们把来年春耕生产所需要的种籽、肥料备足后,就开始准备杀猪宰羊,妇女们打扫卫生、晒洗被褥,辞旧迎新。富裕人家忙着打糍粑、蒸米酒、磨豆腐、炒花生、瓜籽、做糯米糖、糕点等年货。家家户户的小院里从早到晚“乒乒乓乓”地响个不停,灶屋里炊烟袅袅,热气腾腾,宰鸡、剖鱼下卤汁、蒸年糕、烧蹄髈,整个屋子弥漫着浓浓的“年味”。等到腊月下旬,会写一手毛笔字的“先生”们也早已准备好“文房四宝”,等候为乡亲们书写春联。
不知不觉大年三十到了,天刚蒙蒙亮,人们大清早就将门户四周的树枝落叶、杂草打扫干净,堆集在一起点燃,煨成烟包。随着浓烟腾空升起,一年的烦恼和不顺都随烟散去。小伙子们爬梯登高贴春联和年画,长辈们手里捧着热茶,跟在身后一边谈笑,一边指导小辈们:“中堂要先贴,然后依次是大门、二门、房门、灶房门,再出门将牛羊鸡圈门贴上春联,顺序是不能颠倒的。”等到午后吃年饭的时候,各种花样的菜式端上桌,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坐在一起开怀畅饮。
全家吃完团圆饭,不知不觉除夕夜就到了,“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这是乡村人延续了千百年的习俗。夜幕降临时,乡村里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堂屋里的火盘添足了柴炭,一家人围坐着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过年。
当新年的一轮红日升起,乡村的小路上走动着拜年的人们,吉祥、祝福的话语在人们之间相互传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