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版

全站搜索

饮水思源

作者:胡国增


记得儿时的我喝的是河浜水,老家门前有一条河流叫赵家沟,它是黄浦江的支流,每逢潮涨,浑浊的江水夹带着泥土气息奔涌而来,势不可挡,十分壮观。

潮涨了,潮涨了!一会儿工夫,大河有水小河满。人们喜欢潮来水,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论淘米、洗衣,还是种地、浇园等,样样都离不开它。水是生命的源泉,看似平常,却极其珍贵。

过去的农村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厨房间灶头脚跟都排着一口大水缸,全家人的生活用水全靠它。放满一缸水,节省点可用上两三天,挑来的河水必须经过沉淀处理才能饮用。还记得祖母腰系围裙,踮起双脚伸手从灶头搁板上取下一只明矾钵头,从里面掏出一小块明矾放进铜勺内,再用铲刀柄轻轻地将它捣碎,碾成粉末状,倒进水缸,然后用搅水棒沿顺时针方向不停地搅动,直到水中央出现了一个漩涡才轻轻地盖上水缸盖。过了一段时间,水渐渐地变清了,可以使用了,这种水便叫做矾打水,浦东人历代用的都是矾打水。祖母说,做矾打水很有讲究,明矾一定要碾成粉末才会被充分溶解,用量也要适当,少放、多放都不行,放少了水澄不清,放多了会泛缸脚,而且水会涩嘴不能饮用。

祖母还常说:“有水不可用尽,有钱不宜用光。水缸底部的水有泥浆和沉淀物,时间长了会发臭、发黑,变成污泥,还容易滋生孑孓,所以要勤起水缸,尤其是缸脚,才能确保饮水卫生。”

依稀记得祖母时常坐在竹椅上哼唱一首流传在农村的《嫁女歌》:“拎水只拎七八分,不要滴滴嗒嗒进家门”,边唱边喃喃自语:农村生活条件差,厨房间铺不起地砖,都是泥地,走进走出时间久了,长期踩踏会使地皮变得又硬又光又滑,水洒在地上极容易跌跤。媳妇进婆家门要处处谨慎、刻刻留心,学会孝敬公婆,勤俭持家,劳作不息。要管好两样东西,一只是水缸,一只是米甏……

如今生活条件蒸蒸日上,城市中的家家户户都用起了自来水、矿泉水,水缸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在喝水的同时,我仍会饮水思源,想起当年的水缸舀水和祖母对我的谆谆教导与呢喃……

□ 南行居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