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杏子
作者:施励临
五月底,新疆各地的杏子开始陆续上市了。我们在新疆当支青时,由于新疆杏子的数量与葡萄差不多,几乎每户农村的维吾尔族家的院子里都有它的身影。
每当到了杏子成熟的季节,我们最喜欢去团场赶“巴扎”(新疆各地乡村的固定贸易日和贸易地点)了,因为那季节的“巴扎”最为热闹,在那人山人海之中,卖杏子的摊位鳞次栉比,有光杏子、毛杏子、甜杏子、苦杏子,有红的、黄的、白的,有大如鸡蛋的,还有小如杭州小胡桃的,各式杏子摊占据了“巴扎”的三分之一。摊主们都想把自己的杏子卖些好价钱,换成日用品带回家,每当我们走过他们的杏摊,摊主都会争先恐后地邀请我们尝尝他们的杏子,如果吃得满意,才跟我们谈价钱。
这杏子不论斤卖,也不论大小,只论一毛钱多少个,在那个年代,一毛钱买30~40个杏子是很正常的事,价廉物美的杏子当然便宜了支青和农场职工。与摊主谈好价钱后,可以先吃,只要把吃下的杏核堆在一起,吃好后由摊主把杏核数一下,根据之前双方商议的价格算钱,基本上那时一毛钱就能填饱肚子,吃得满载而归。
那时,我们支青每月只有可怜的3元零花钱,金贵得很,有些滑头的人便欺负维族老乡,往往一毛钱也不舍得花,他们一边吃杏子,一边偷偷地把大部分杏核用手指弹到远处,等吃够了,老乡数他面前的杏核只值几分钱,而框子里的杏子却少了不少,苦于没抓住把柄,只能收上可怜的几分钱,自认倒霉。当然,大多数支青还是十分自觉地买下吃进肚子的杏子。
六月一过,卖不掉的杏子都被晒成了杏干,成了支青们冬天里的又一种便宜的零食。回忆那飞逝的岁月,有着一丝丝支青时代甜甜而杂味的感觉,让人感慨万千。
□ 东力居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