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安全知识知多少
暑期已至,青少年的网络安全问题亟待重视。
近日,镇妇联邀请上海江三角律师事务所屈晓蓉律师开设“青少年网络安全知识”讲座。孩子上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社交、娱乐、购物、学习,针对如何防范泄露隐私、网络购物诈骗、BBS发布不实言论等潜在安全问题,律师引用真实案例“拍案说法”。
社交信息易泄露
交友不慎受伤害
梁某(时年13岁)通过手机微信“摇一摇”结识肖某。一晚,肖某以外出游玩为名,将梁某骗出家门,持美工刀威吓并用胶带捆绑。肖某从梁某手提包内搜得现金350元、小米手机一部。之后联系梁某母亲,索得赎金2万元,随后逃离现场。最终肖某以绑架罪被抓获归案。
律师提醒:青少年上网应将社交网站上的“隐私”设置设为只有好友才可以分享的内容;不要启动网络定点功能(GPS);不要接受陌生人的“好友请求”;不要在网上分享私密或较敏感的照片;避免在网上放至以下资料:出生日期、父母姓名、住家地址、出国旅游日期、外出和回家时间、不雅照片、电话号码等;如要与网友见面,须在父母的同意和护送下,或与自己的长辈结伴而行;社区干事需多加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
网络购物需谨慎
假冒店家不可信
某市一中学生A同学在淘宝网上购物后,收到QQ消息的加好友提示,便同意将其加为好友。对方自称是店家,声称货物有瑕疵,需核实信息以便退款,A同学不假思索地配合“店家”。收到“验证是否为本人操作”的验证码,得到验证码后的“店家”修改了A同学的账号密码并掌握了其用户信息,通过所得到的信息取得A同学的信任,A同学在“店家”的引诱下输入了银行账号,并在支付宝的备注里输入了银行密码,最后被扣除800元,仅剩20余元。
律师提醒:使用支付宝或货到付款,在购买“货到付款”商品时,一定要当面验收后再付款;严防钓鱼网站,消费者应选择自己经常购买、全国知名的电商平台网购;付款应通过正规渠道,资金安全更有保障;慎扫可疑二维码;网购别“脱网”;网购注意保留凭证,一旦出现纠纷,及时向工商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举报;发现被骗尽快报案。
网络游戏勿沉迷
身心健康受影响
海南省临高县临城镇一名14岁的中学生,在五一长假期间,长时间不吃不喝玩电脑游戏,最终猝死在电脑桌前,父母悲痛万分。
律师提醒:家长可和孩子通过沟通来制定时间控制、游戏控制等来降低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但避免方式过于生硬;支持与鼓励孩子有更为丰富的暑假生活安排,培养孩子多一些兴趣爱好,让他不觉得只是网络游戏可玩;正确引导青少年良好的上网习惯。
总的来说,青少年思想心智还不成熟,法制观念缺失,做事又易于冲动,需要社区工作者和家长多做宣传教育,正确看待网络益处,防范网络陷阱,引导青少年合理运用网络。
□ 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