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版

全站搜索

窗口接访:不轻易说“NO”


窗口一线人员只有说“行”的权力,没有说“不行”的权力——这是浦东新区正在推行的“窗口无否决权”改革举措核心内容。而基于新区这项举措,我镇各个窗口点都在积极落实,并优化组合。

“窗口无否决权”制度强调的是在受理的首要环节,窗口一线人员要真正站在服务对象的立场,不属于受理范围的,对上门的申请人给予具体的服务和指导,不能简单地说“不知道”、“不清楚”。

不符合申请条件的,要对申请人讲清楚,不能简单拒绝,比如要主动提供告知单、申请样表、合格标准等,避免造成申请人“往返跑”。

属于模糊地带或空白领域的,对于个性化事项,不能未经请示研究就打回去,不能因为没有可以套的标准、条件,就一棍子打死,而是要建立快速便捷的沟通请示机制,相关部门要尽早研究、尽早答复。

“窗口无否决权”制度的执行对窗口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窗口人员今后不仅要成为材料的受理者、申请的初审者,还要成为需求的发现者。但从居民反馈来看,这样的高标准高要求也获得了十分不错的回应。

设身处地 服务群众博取理解

支内回沪的X某需要办理一份投靠父亲的一年期居住证,独缺亲属关系证明材料,这让办理业务不得不停滞下来,在听说无法顺利办理后,他暴跳如雷,对着接待的工作人员劈头盖脸地骂起来。

面对办理人的激动情绪,给当值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一大考验。如何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妥善处理此事?如何真正落实“窗口无否决权”的精神?这位工作人员的处置是一个好榜样。

首先,工作人员耐心劝住他,待其平静后向他解释,由于他的户籍是由上海迁到外地,当初迁出地警署会为他出具亲属关系证明。随即,工作人员立刻通过我镇辖区警署帮他问明了相关警署具体地址。

在交流过程中,当得知他再过半年就退休了,工作人员主动帮他拿来支内回沪人员退休后领取补贴所需要的材料清单,叮嘱他届时前来办理。

在工作人员的耐心服务下,刚刚还怒气冲冲的X某连声说感谢,并对刚才的态度表示歉意。现在,只要路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他都会进来打个招呼,与工作人员俨然像朋友一般。

将心比心 个性化事项圆满解决

家住幸福小镇的小黄,去年12月从原单位离职,准备进新单位办理入职手续。新单位要求其提供就业失业登记证,但在查询系统后,发现小黄的社保缴金已经正常转出,但其劳动状态仍为就业。原来小黄2011年工作的那家单位只帮其做了外来用工,未办退工登记,需要小黄先去单位办理退工手续,等状态显示为无业,劳动经历完整,再带着相关材料前来办理。然而,2011年小黄工作的那家单位已经注销了,这下他该如何操作?

这是一个典型的个性化事项,本着窗口人员不能简单说“不”,不能未经请示研究就打回去的办事原则,工作人员决定请示上级部门。很快小黄得到了积极的答复,他只需再提供一份单位注销证明,就可以顺利办理。很快,小黄就拿到了就业失业登记证。

多问一声、多查一点、多管一事,业务知识向相关业务再延伸一点,责任向岗位外再扩展一点,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将“窗口无否决权”落到实处,本着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让“无形”服务“有形化”。

□ 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