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版

全站搜索

由《品三国》想起

作者:陈倍忆


历史,讲的就是过去的故事,而三国时期的历史,更是复杂而高深的。就是这样复杂而又高深的历史片段,在《品三国》中被易中天老师形象地全部阐述明了。他用犀利的语言和最多的史料,充分描述了三国中周瑜、诸葛亮等颇有名气的人,其中说得最好的,或许就是曹操,也是我最为喜欢的历史人物。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写道:“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而《三国演义》和《资治通鉴》中对于曹操的评价就并不客观,《三国演义》直接将其描写为一个卖国贼,《资治通鉴》更是将史料中对于曹操的称赞删去了一大半,这完全对于曹操有着不同的看法,让读者如何不快哉?

总有人说曹操如何奸诈、如何诡计多端,但其实曹操并非如此冷血,他亦有真实的一面。公元220年,当时66岁的曹操因常年征战,一病不起,他留下了一份长长的《遗令》,但令众人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奋斗了一辈子的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却在他的《遗令》上几乎找不出与政治、军事有关的话,唯独用了一句话总结了他从军的一生,余下的都是零零碎碎的小事,使得读者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婆婆妈妈的人,真的是当年“挟天子令诸侯”的那个曹操?真的是当年官渡之战大获全胜的曹操?真的是那个在赤壁之战拥有压倒性兵力却败给了周瑜的那个曹操?没错,曹操毕竟不是什么超凡脱俗的“圣人”,他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罢了,是人就有儿女情长,也不用那么惊奇。

相对的,在曹操拥有着豪情壮志的青年和中年时期,究竟做了多少错事,使得曹操在许多后人的眼中,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奸贼?

就拿董卓当初进京,任命曹操为校尉,而曹操当时拒绝了董卓的任命,个人感觉曹操还是一个好人,而当他将吕伯奢全家灭口,更说出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使得《三国演义》翻译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彻底给曹操戴上了奸臣的“帽子”。

无论曹操究竟怎样,我们都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毕竟历史,孰能说清。我们不要轻信空穴来风,只需静静品析那历史趣事,将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生动,足矣。

□ 绿洲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