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抹红色 永记心怀
作者:汪向明(幸福小镇)
七十多年前,在迎接上海解放的隆隆炮声中,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大约是天快亮了, 早年投身革命的父母就给我取名向明,意为向着光明。
小时候,就常听外公和爸妈讲起他们为了创立新中国付出艰辛努力的故事。近年来,党中央发出要牢记初心、传承革命传统的号召,触发了我收集整理家族革命故事、教育好下一代、继续走好先辈路的愿望。
征集整理 红色记忆
这样,我开始查找爸妈阿姨们发表的回忆录,亲往北京、开封等城市看望九十开外的阿姨们,听她们述说当年的革命故事,向亲戚群发微信征集长辈的革命故事和历史照片,然后一一记下这些红色的记忆。
自1939年外叔公为革命牺牲后,他的孩子就成了外公的子女,这样我妈妈一辈就有了十个姐弟。他们中前五位在解放前就参加革命,后五位解放后都从上海分赴祖国各地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
由于素材的碎片化,整理工作很是艰难,动手写起来也一直找不到下笔的突破口。其后我又一再核实细节,几易文章结构,前前后后写了几个月,改了十几稿总算完稿。
整理这些红色记忆的过程也是深受教育的过程。我一再读出眼泪、读出感动、读出思考……我觉得不把先辈们的故事写出来,就对不起他们为了新中国成立、建设、富强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前赴后继的奋斗、克己奉公的执着。
点点滴滴 展现精神
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展现太阳的光辉。摘取点滴,也能看到先辈们的精神:外叔公延安学习回来,被派往大别山抗日武装部队担任供给处长,一直黄冈、汉口来回跑。从家里拿些钱款充作公用,为部队筹集夏装冬服、粮食药品,外公也一直给予支持没有怨言。1939年底外叔公在一次与敌人的遭遇战中被捕,后英勇不屈,竟惨遭活埋。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为外叔公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
外公虽然一生没有加入共产党,但他一直把自己当作是党的人。他把孩子都教育培养成了共产党员,到了我们第三代也都继承了良好家风,大多是共产党员。凡认识他的共产党员也都把他看作是组织的人。1948年,一名武汉的共产党员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到上海找到了外公,外公就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租了房子安排他住下,直到他离开上海。试想,这在那黎明前最黑暗的白色恐怖岁月里,需要双方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感,尤为重要!
1953年,父亲奉组织委派前往辽宁沈阳筹建沈阳螺钉厂,母亲正怀孕没有随同,待妹妹出生后即前往,来到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到沈阳后觉得比当地工资水平高出许多,就向单位提出自降三级工资,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述诸媒体 得到肯定
2018年5月《人民日报》新媒体联合各主流网站发起《我们家的报国故事》征文,我把我们家的红色故事发上,光明网在头条首发了我这篇《私怀未暢让公先》,后人民日报海外网、新浪网、搜狐网、名人网、快资讯等多家网站转发,充分肯定了我们普通人家为民族独立解放和繁荣富强所作出的努力。
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又充实了许多《私怀未暢让公先》里没有的细节,写成了《一片赤诚报山河———我们家与新中国的故事》投给《劳动报》。2019年1月25日《劳动报》把这份资料作为迎接上海解放系列红色故事之一,用3个整版刊发了这篇8500字的文章。之后,北京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的《中华魂》杂志电子版也转载了,还联系我加了许多《劳动报》因篇幅所限不能放上的历史照片。
那抹红色 传承永久
我们家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没有惊险残酷的细节,像许许多多的普通家庭一样,在国家前进发展的征程中,为了国家利益牺牲了个人和小家的利益,作出了各自的奉献。这些奉献都是革命浪潮中的一朵朵浪花,而正因为有这许许多多的革命浪花才汇集成了革命的浪潮,中国革命最终才取得了胜利,我们的国家才一步一步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之路!
今年,我又从家族传承这个角度,通过“兄弟、姐妹、夫妻、母女”四个的不同组合写成《一家四代人 不同入党路》,在镇里的庆祝建党100周年的基层党史宣讲活动中,到各个居民区党总支去宣讲,得到了基层许多老党员的认同和好评。
这一朵朵革命浪花,翻卷起一抹鲜红鲜红的绚丽色彩。我把它记录下来,不是为了宣传家人的事迹,而是为了那一抹红色的传承。只有一代又一代的红色传承,我们的江山才能永葆红色,我们的共和国才能不断繁荣、不断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