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采灵芝
作者:宦留顺(华高三居)
灵芝,传说中的仙草。40多年前,我经历了一次深山“历险”, 得以亲手采得。
话说在1972年夏,我在十堰市,武当山,假借大川道班房舍,采石深山为修筑厂房宿舍准备石料。
一日下午,遇一老倌从山上放牛归来,谈及此处多灵芝,遥指山腰一洞,内有灵芝。在得到肯定后,我等5人收工后上山采“仙草”。
时值七、八月份,正是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候,远眺群山满目清翠,奇花异草争艳;近观眼前密密的茅草,错综的藤蔓,使人迈不开步子。我们沿着牛群辟开的“路”,只用了十数分钟就来到所指山洞。来到洞口,一股凉气便迎面扑来。山洞不深,仅十余米,大小石块遍布其中,石缝间长满杂草。不一会,我们就在石缝中寻到了3个灵芝。赤红赤红的,最大一个直径竟有15厘米左右,亲自采到真正“鲜活”的灵芝,让我们这些刚离开城市的“山里人”欣喜不已。“四周再找找,最好每人可分得一个。”捧着“仙草”,我们的信心更足了。我们四处散开运动了几十米。因为不识“窍门”,战果未能扩大。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个中道理原本不理解,而今方知晓。
一阵山风吹来,好像要下雨了,我们急忙找路下山。路呢,路在哪里?望着齐胸的杂草、荆棘,原先牛群开辟的路被风一吹,没了。上山时我们手脚并用,而下山没有路就困难了。我等急得手足无措。听老乡们讲过:非人迹罕至的山脊,都有砍柴和跑山人走出的“小路”,比较安全。我们决定:改变方向往上走,沿山脊“小路”下山。
向上的距离不远,面前是宽20余米,高2米多,上上下下都长满刺的荆棘丛。放眼一片郁郁葱葱,开满了红的、白的、黄色的花朵,还散发出阵阵沁人香味。
有“披荆斩棘”这个成语,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植物吧。爬山人最讨厌它,只要与之“亲密”接触,留下的就是道道血痕,故有遇之必去之吧。
赤手空拳的我们,是奈何不了这片荆棘丛的。真是天无绝人之路,走到近旁一看:丛顶绿叶、鲜花,纵横交错、密密麻麻,就象一片“大锅盖”,遮住了阳光,“锅盖”下部不长枝桠、叶子,就连地表也是寸草不生。这才让我们松了口气。“披荆斩棘”行进方案得以一致通过。我们脱下上衣,包着脑袋,弯下腰,连滚带爬地穿越了这片“丛林”。
一览众山小,站在山顶我们很快选定了回去的“捷径”———走山谷而下、其尽头就是我们的去处。
山谷,两山相夹之地。顶上,茂密的树木搭起了“凉棚”,一缕缕光线透过树木的缝隙直射下来,时暗时明;脚下,常年的流水,冲刷成一条光溜溜的石路,时宽时窄、时高时低。
从杂草和荆棘中走出来的人,对此“天筑之路”相当满意,没有野草磕绊,没有虫、蛇担忧,一路上我们还意外地收获了不少灵芝,下山的路在加快,转眼已走完了大半程。
“哗啦”一阵杂乱的响声,划破了山谷的宁静,绷紧了我们的神经,好象是碰到大野兽了。情急之下,我们各自备了根树棍,观察了许久,方才继续下山。
走不多远,看见了一堆粪便,一会儿,又在大石下凹陷处发现了一个草窝。后经当地老乡告诉我们,从窝和粪便大小判断是野猪。幸没与之正面冲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写字台上的灵芝,为之欣赏。不多时日就变色了、蛀了,便被丢弃了,但深山采灵芝的那段经历却依然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