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全家福和一张奖状
作者:张建霞(华高二居)
记忆是时间的一道裂缝,在时光悄悄地推移中,我们往往会遗失太多的美好,每当我们想起那些,却又会不经意地忘记。珍贵的老照片是历史记忆的遗产,是社会发展与变迁的烙印,反映了时代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的历史。
有时和老姐妹们叙旧,听着她们的诉说,会思绪万千,不同年代的长者,有着共同的回忆、共同的青春。一次和老姐妹们聊完天后,回到家中我迫不及待地翻出了那尘封已久的相册,任思绪流动其中。我终于明白,流逝最多的是儿时如歌的岁月。不经意间,目光触及一张全家福,全家福对别人也许是最普通的,但对我来说却珍贵无比,仅此一张,我的思绪一下子定格在了我的童年。
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祖籍河北,我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参加了革命,儿时我经常坐在父亲的膝盖上,听他讲述打鬼子的故事。一次父亲告诉我,有一天晚上他和战友们正在开会,而敌人已悄悄地包围了他们,当发现时敌人已进了院子,情况非常危急。这时父亲当机立断,先灭了灯,趁着黑暗及混乱逃了出来。类似这样的故事有很多,但这是我记忆中抹之不去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故事。抗战胜利后,我父亲所在的游击队转编为八路军,为了解放全中国,我父亲随着部队南下,投入到了解放战争的行列。那时我母亲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本应随着父亲南下,但当时因母亲要照顾孩子同时又有了身孕,不便随军打仗,她就留在了家乡,组织妇女们鼓励男人参军,拥军支前,生产自救并参加土地改革运动。虽然是在后方,却也是热火朝天的。而我父亲随部队南下,打了许多仗,最大的一次是淮海战役,还立了功,现在我家还珍藏着他的军功章。他们的部队一直追赶国民党到舟山群岛,之后驻守了下来。全国解放后形势稳定了,我母亲携奶奶、哥哥和姐姐来到了部队,安居乐业,而我和小哥哥、弟弟都出生在美丽的海岛———舟山。我们兄弟姐妹的名字也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大姐1945年出生,冀北平原已是解放区,将建立新中国,所以取名为建国。大哥1949年出生取名胜利,小哥哥1955年出生,因父亲建功立勋了取名为建勋,弟弟在部队出生为建军。这张全家福是1958年照的,那时弟弟还没出生,1964年父亲转业到了上海,我们全家随父亲一起到了上海定居,接下来则是四清运动、文革、上山下乡等运动……
随着思绪,一叠奖状进入我眼帘,这些奖状记载了我在幼托工作中的贡献,其中有一个奖项是1990年我被评为黄浦区苗苗奖,我的思绪又定格在了改革开放年代。1988年随着改革的步伐,市区动迁居民开始入住洋泾地区,大批的居民迁入新居,而各种配套设施却没有跟进,给入住的居民带来了诸多的不便。这时黄浦区政府针对现有的情况,出台政策表明必须为动迁居民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为居民提供方便,解决后顾之忧。黄浦区市中心的大批商店企业如朋街服饰、杏花楼、小绍兴、功德林、星火日夜商店等相继落户洋泾,而作为配套设施,幼托是必不可缺的。当时黄浦区托幼办委托我开办博山托儿所,我接到任务时是1988年的7月1日,时间是非常紧迫的,9月1日必须开学,等人员全部配齐已是7月中旬,大量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添置幼儿必须品,从营养间到教室、午睡室、活动室,还有环境布置,幼儿活动场地的改造,当时天气又热,暑期里几乎全是高温天,周围没有像样的马路,一开始公交车也没有,后来开辟了一辆130路短驳车从歇浦路到泾东,出行才方便一点。虽然任务重,但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加班加点,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硬是在8月20日收入了第一批幼儿入托,当上级部门领导莅临指导时,被我们的精神深深感动,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总结工作时,我被评上了苗苗奖。这个奖项由一位名为黄炳南的归国华侨设立,他很重视托幼工作,改革开放后,他回到祖国捐了一笔款项给了教育局而设立了黄炳南教育基金,用来奖励为托幼工作作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我得到此奖,感到非常荣幸。
其实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故事,就像每一段岁月都有故事一样,老照片的故事,荡漾在我的心头,久久地回味着、回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