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沧桑话高行
作者:徐俊豪(华高一居)
我是浦东人,生在浦东,长在浦东,成家在浦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在浦东,退休后仍生活居住在浦东,是一个道地的浦东人,对浦东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
高家行,是我的家乡。她,已经有近千年历史了。
高家行的往昔醇厚悠远。清乾隆时人曹瑛的一百多首竹枝词,道尽了高行往日的风貌。这里人文荟萃,出过进士,出过举人,还有“吴中七子”,我也曾见过清末的秀才,黄炎培先生的祖上就在高行南镇。这里有“慈云绿竹,咸塘红蓼,四通观潮,万安望月,灵沼观鱼,清晖归鸟,真境黄花,李沟碧桃”等高行八景,有众多的寺庙教堂,有一批清代的建筑。墨华楼是其中有名的一座,里面有一座很大的书厅叫酬志堂,也有一个不小的庭园,有福禄寿三星的假山,春有梅花,夏有荷花,秋有桂花。我曾在这个书厅里读过一年私塾,书厅的格局和入学时的仪式与鲁迅先生文章中的三味书屋十分相似,我在这里读了《大学》《中庸》《论语》《孝经》等古书,所以每当读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总感到十分亲切。
高家行分南行与北行,也有中行、东行、西行的说法。从南行头到北行梢是一条三里长街,赵家沟从南行穿过,孙家沟从中行穿过,卢九沟从北行穿过,咸塘浜由北而南从镇中心穿过,这些河流汇聚成一个丰字,预兆着年丰人寿。河上有众多桥梁,民居依河傍水而住,小桥流水人家,一派江南水乡古镇风光。这里有众多商铺:有酱园,有糟坊,有洋货店,有肉庄,有茶馆,有糕店,有羊肉面店,有点心店,有铜匠店,木匠作,打铁铺,也有典当。一般人家采购些婚丧喜庆的物事,在镇上都可办到。唱滩簧,卖拳头,小热昏,祝由科等也常来表演,每当城隍庙出会,全镇轰动,“四月十七、十八”是有名的庙会,四乡民众都来赶集,人头拥动,摩肩接踵。众人称高行为“行里”。“到行里去”,是民众上镇购物办事休闲的习称。
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发达、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换,这里变得单调起来,甚至有冷寂萧索的感觉。建筑物也显得古老陈旧,甚至蔽败破落,虽有居民翻建新房,也很零乱无序。我每当从市区回到高行,常常有家乡几时才能变样的想法。
浦东开发是从陆家嘴向东扩展,再向南向北延伸的,我的家乡介于金桥与高桥之间,起步慢了一些,沿江开发建设热火朝天,高行依然故我,在我心中常常呼唤着:“故乡啊故乡,快些起飞吧”。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浦东开发开放的巨浪终于波及高行,而且来得快来得猛。十多年来,这里已经成为一个大工地,全面实现着集镇改造的规划。一条条道路在开辟,一座座桥梁在架起,一幢幢高楼在矗立,一个个小区在形成,让人目不暇接。镇行政办公中心有八层楼高,雄伟壮观,在乡镇办公楼中堪称一流,市民中心也是一流的,它们引领着服务着高行的兴起。这里有邮局,电信局,有四家银行,北市场,华高,俱进路是商业中心,万嘉广场是中心的中心。有众多林立的商铺,商品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这里有十几条公交线路,轨交六号线、12号线也在新高行通过,它们通向陆家嘴、外高桥、金桥、东昌路、耀华、川沙、浦西……高行中学有七十多年历史,作家姚雪垠曾在这里任教,原市政协主席冯国勤同志曾担任过支部书记,易地重建后占地56亩,建筑面积17000平方,能容纳48个班级。无论外观还是内部设施,堪称上乘。高行小学是我的母校,感谢老师们的训导培育,我曾在毕业考试时得过第一名的殊荣,学校奖给我一张墨梅图,上面的四句题诗是:“松竹为良友,桃李难近身,花中是魁首,世上第一春。”梅花清峻高逸的风格和“第一春”精神,一直影响和激励着我的人生历程。学校近年来也扩建重建,占地30亩,建筑面积13000平方,有32个班级教室,16个专用教室,学校设备齐全,都是现代化的。镇的卫生院和敬老院也都有了很大的扩展。
我祖居的南行,现已彻底改造,原来南行镇的旧建筑已全部推倒。新建的小区像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已建的有华高新村、华高苑、华高新苑、华高庭园、宜嘉园、春江花悦园、银杏苑、绿地威廉、东力新村、东源丽晶别墅等,特别是我家拆迁后新建的东源名都更是让乡亲们切身感受到新时代的满满获得感。在这里的赵家沟旁还将建一座现代化的医院和一座亲水公园。在高家行的北边,外高桥新市镇和国际社区已初具规模。高行终于变了样,崭新的高行社区日趋成熟。
今年是建国70周年,我深情地爱着伟大的祖国,也深情地爱着可爱的家乡。故乡啊故乡,我为您欣慰,我为您骄傲,我衷心祝愿您与祖国一样,繁荣昌盛,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