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情思
作者:郑国海(绿洲一居)
民间有北方饺子南汤圆之说。汤圆正名元宵。古时正月十五叫上元节,晚上则称元宵节,元宵是该天应食食品。
汤圆则是民间的泛称,意味着团团圆圆,更有合家大团圆之意。沪上人爱吃小汤圆,也叫宁波汤圆,粒粒乌黑,皮子透明如弹丸。而浦东高行人则偏爱大汤圆,春节尝,元宵节更要吃,已成为本地民间盛行的习俗。
认识大汤圆,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插曲。大约是在第二次作为毛脚女婿上门时,恰逢元宵,按行西乡下习俗,中午都以汤圆待客,当那碗热气腾腾的大汤圆端上桌,又乘车又赶路的我早已饥肠辘辘,一看不由暗暗称奇,嘿,但见那玉色的大汤圆洁白滚壮,比鸭蛋大出一圈,真是“弹眼落睛”,白雾般的热气伴着阵阵稻米的清香,沁人肺腑,让人垂涎欲滴,我不由自主地深吸一口气,说不出的甜蜜舒服,也顾不得什么“上海新女婿”斯文的形象,也不看乡邻亲友善意的说笑,摘下眼镜,低头大快朵颐,咸的鲜香滑,甜的甜糯软,一下子,六七个下了肚,不由从心底叫绝。
不过也就是这碗汤圆,让我撑得够呛,直到吃夜饭时,才稍稍动了几筷,吃了点酒菜与人应酬,心里从此牢牢记住了这大汤圆的厉害,同时也明白了“味美则在少,茗香更须品”的道理。也知道汤圆咸甜搭配,有“咸咸甜甜,太太平平”之意,是当地人的一种美好愿望。
那天请客圆子做得多,晚上还要摆酒席,左邻右舍自来帮忙,八仙桌东家摆不下,再摆到邻家。东家正间里,墙角的八仙桌上大蒸笼里,摆着扣三丝、蒸三鲜、八宝饭等。女人们围着桌子边聊天边做圆子,旁边拌馅的捏面团的。男人有打牌搓麻将的,有的坐在门口孵太阳嗑瓜子抽烟,孩子们揣着糖果拖着鼻涕哈着白气在门口追逐玩耍。
既然叫大汤圆,个头自然要比普通的大,连馅也有乒乓球般大小,皮子是自种自收的糯米水磨而成,用温粥揉捏透而洁白,光滑有韧性更具弹性,野荠菜猪肉直拌得有粘性可起堆,枣泥的用猪油白糖拌匀捏成球形,这样的汤圆自然是又大又好吃了。
煮圆子是一门技术活。邻家大嫂就是行家里手,她帮着张罗成了“大总管”。那时家里烧的是大行灶,用豆梗或稻草柴,大锅里上大半锅水,烧开下圆子,边下边用木铲轻轻划底使圆子不粘锅,先旺火待开用稻草扎结烧闷锅,稍加冷水,这样反复几次,待圆子一个个鼓鼓地汆在水面方成,这样煮出来的汤圆又大又白表面光洁,皮弹馅滑,只见她红扑扑的脸上堆笑,动作娴熟麻利,很快几大盘圆子就晾在外面。趁着下锅水未开时,又去尝一尝肉馅拌得鲜不鲜,糯米团捏得透不透,数数圆子,还得吆喝着把进屋捣蛋的孩子赶走,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屋外大油布搭的棚里,师傅们正在汆着浦东特有的大肉皮,还有走油肉,沸腾的油气声似阵阵喜庆爆竹、肉香四溢。这一切都构成一幅安详和睦,充满浓浓乡情的高行人生活场景。我不由从内心感到非常温馨,“这里就是我第二个家了”。
改革开放四十年,崭新的高行是我们美丽家园。如今乡下人住高楼领养老金,日子过得可红火可舒心了,真从心底里感谢共产党。
而这有着悠久年代的民间习俗、元宵节浦东的大汤圆,仍有我们放不下的那份特殊钟爱的情怀与乡思,更要好好地传承下去。
又迎来了新的一年,衷心祝愿伟大祖国繁荣富强,各民族大团结、和和美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指引下,全面小康民族复兴事业蒸蒸日上,圆圆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