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
作者:汪向明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找出近半个世纪前刻的木刻毛主席像,不由想起刻制这些木刻像的情景。
那时是1967年,我正在读高中。正值“文化大革命”,学生们不读书,学校也不上课,一切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的秩序都打乱了。我当不了“造反派”,就成了“逍遥派”,整天无事可干。
我学起了篆刻,模仿写篆文,学习磨石章,练用刀技法,刻起了印章。不久,有人说这是“四旧”,我也渐渐不刻了。只是刚刚拿刀比划,放不下手,见到红卫兵小报上的毛主席像栩栩如生,很是喜欢,于是就先在大的石章上刻了起来。后来因为能刻头像大小的石章几乎找不到,又听说应该刻在木板上,就去买了木刻刀,因而就有了这些木刻毛主席像。
说说很容易,其实当时还是很费功夫的。先买了一本《怎样刻木刻》的书自己琢磨,因为自己不会画,要有现成的木刻像可供模仿。好在当时的红卫兵小报上常常有这样的木刻毛主席头像,我就用玻璃纸贴在报纸上把它描下来。其次还要有木刻板,恰好一个同学砍了家门口的一棵黄杨树,我就向他要了一些处理下来的靠近树皮的边材,自己用最细的砂纸打磨光后作为木刻板。接下来,把描好的玻璃纸像反贴在木板上,精心刻制。刻好后再去买木刻油墨,印制在本子上。看着自己的成果,虽然不是创作,但也耗费了许多心血,很是珍爱。
那以后,这近20块木板一直跟着我。1969年我上山下乡去了赣东北的一个小山村插队,一待就是九年,期间搬过几次知青安置点。1977年恢复高考,我到上饶师范学院读书,毕业后又在上饶市第一中学任教。1985年,我调到杭州求是中学,隔年又调回上海。在上海这二十多年又先后搬过四五次家。想想这一次次迁徙,或主动或被动地处理了许多东西,保留在身边的大多是生活必需品和一些割舍不去的包含某种情感的物品。
包这些木刻像的报纸换了一茬又一茬,没隔几年我都会拿出来看看,因为它们委实寄托了我青春岁月一段美好的回忆。
□ 幸福小镇居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