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求学十余载 八旬老翁出诗集
——记华高三居华苑诗词社社员庞效铎
“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这是唐朝王梵志的诗,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日前,华高三居华苑诗词社开展了诗词赏析与创作活动。社长黄汉卿带来的赏析作品让人耳目一新,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欣赏古代通俗诗及古体诗的变格。而诗友们都感到王梵志的这首诗与社员庞效铎的创作风格类似。
说起庞老,他是诗词社里最年长的诗友,今年已80高龄。庞效铎退休前是个老公安,一米八的大高个儿,操浓重的山东口音,是个标准的北方汉子。小时候由于家中人口众多,他小小年纪就挑起家庭重担,没机会学习文化知识。工作后,他凭着一股子钻劲儿刻苦自学。2003年,古稀之年的庞老开始接触诗词,在老年大学做了插班生。起初,他将自己创作的词拿到居委会,时任居委主任的黄丽萍将这篇作品转给诗词社的老师,就这样,庞老师加入了华苑诗词社。现在庞老师经常开玩笑地说,当初的那篇所谓的词根本称不上是词,难怪当时黄汉卿老师含蓄地跟他说:“你还是从诗写起吧,词还是有点难度的。”如今庞老终于明白,不是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就叫诗词,还要讲究很多词调韵律。
刚加入诗词社的时候,庞效铎对诗词格律完全不懂,后来通过每次参加诗词社活动,慢慢学习关于诗词的知识,逐渐地对诗词有了新的领悟。有一次他写了一首题为《盆菊》的诗:“篱边秀菊待秋,缕缕金丝透逸姿。此地无声观艳色,书斋相伴两心知。”诗词社活动的时候,他将此诗稿与大家分享,诗词社负责人黄汉卿老师认为第一句、第三句还有修改的空间,于是庞老师仔细琢磨,最后修改为:“传情使者恋秋时,缕缕金丝透逸姿。此处无声花对语,书斋相伴两心知。”凭着对诗词的爱好与钻研,庞效铎进步很快,诗词社的老师常常对他的作品大加赞赏。每次在分享诗稿的时候,诗友们对庞老师的作品也尤为关注,大家总会听得格外认真。有时为了精益求精,诗词社的老师和诗友们总是反复推敲,如同打磨一件艺术品,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年多的努力钻研,庞效铎在本市和外地诗刊上发表了150余首诗词,并多次获奖。他凭借优秀的诗词作品成为上海诗词协会会员、上海楹联学会会员,以及华苑诗词社的中坚力量。2013年,庞效铎的个人诗集《沂蒙诗草》与大家见面。他用诗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自小家贫断学缘,参加工作爱公安。昔忙案件加班累,今得骚坛换骨丹。中国梦,众人掺,青春有梦老来圆。《沂蒙草》拜诸诗友,喜看东君展笑颜。”
华苑诗词社的诗友们来自五湖四海,尽管文化水平不一,层次不同,但是大家对于诗词有着相同的热情和钟爱。这些想用诗词歌颂幸福生活的诗友聚集在一起,诉说昨天、感怀当下、畅想未来。每月的最后一个周六,诗词社都组织集体活动,诗友们在一起像家人、像师生,每一次活动都像是老友相聚,十多年的相聚已不仅是单纯的团队活动,而是成了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应雯 周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