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脚踏车
作者:郑国海
脚踏车,自行车也,老上海人或本地人都习惯称“脚踏车”,因为用脚踏使其行走,故名之,名副其实。
现在外面到处可见共享脚踏单车,随时随地使用,便捷之极,不由人想起儿时学车趣事。那时脚踏车少,为满足我的愿望,父亲好不容易从厂里搞来一辆“老坦克”,我自是欣喜若狂,开始在大哥的搀扶下,跌跌撞撞地跨裆踏之,到自个儿骑上歪歪扭扭地朝前滚动,喜不自禁。踏得满头大汗,胳膊碰破了皮,裤子挫破撞青了膝盖,吃了不少苦,跌着筋斗总算学会。
自农场返沪到三航局上班,当时工程队正在宝钢造码头。不久,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她。待关系确定后,买了一辆崭新的永久28寸男式脚踏车,双铃的,每次来行西乡下,就会带着她在田间骑行,去高行老街兜风游玩,很神气,当时也算是一种风光时髦的美事。两人或在高行老电影院坐长条板凳看电影,或在老街小吃店尝生煎吃小馄饨,十分惬意快活。特别是夏日傍晚,推车并肩在路边树梢下慢走闲谈,享受二人世界,也是一道独特风景。
有了女儿后,记得1984年大年三十,因高行人都有吃馄饨之习俗,故一大早骑车带女儿去高行原唯一那家粮店购买馄饨皮子,上百号人排队,待我买到已近1小时之久。回家路上,女儿倚着车龙头睡着了,我脱下外衣给她裹上,推着车走。半路上遇见妻子,原来她见我骑车又带孩子,这么长时间未见归不放心,一路寻来。
当然,在那个年代,脚踏车主要用于上下班。先是宝钢,一大早踏到东沟,乘81路到陆家嘴,摆渡至对岸,到四川北路再乘厂车到宝钢。有一次因事,隔夜踏着车子花了3个多小时到宝钢工地。后调到预制厂食堂,上早班也得踏20分钟。那时结识了杨浦的几位笔友,也时常会踏车过江赴会。酷暑寒冬,风雨无阻,尤其是顶风上桥,最为艰苦。这脚踏车一直踏到退休,享尽苦与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动车、摩托车、轿车渐渐取代了脚踏车,而脚踏车从代步工具又增添了休闲娱乐锻炼强身之功能。常看到航津路上有老年脚踏车队踏过,人人头带彩色头盔,身着运动衣裤,脚穿白色运动鞋,领队车的龙头上还插着一面红旗,尽管上了些年纪,但个个精神抖擞、神采奕奕,两条腿蹬得十分有劲,真是别有乐趣,别有味道。
□ 绿洲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