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的同时如何老有所医?
高行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
“我们医院的床位本来就很紧张,一些老年患者已经可以回家了,却拒绝出院。”沪某三甲医院的一位负责人曾向记者讲述“床位紧张”的原因。
为何会发生老年病人“赖床”的现象呢?该人士说,老年人一般常见病都是慢性病,大医院里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还能享受医保报销,远远强过养老院和社区医院。
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的同时,还能“老有所医”?近年来,高行在“医养结合”方面率先进行探索,通过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多种方式合作,实现两者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常见病治疗“不出养老院”
养老院内设卫生室(站),让患有慢性病、常见病的老人不出养老院也能得到有效治疗。
“还是养老院想得周到。”吴阿婆告诉记者,她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虽然都是慢性病,但以前在家养老时,要经常乘车去医院配药。入住高行社会福利院以后,不出院门,医生和护士就能按时送药过来。
记者在高行社会福利院看到,其内设的卫生室虽然不大,但配药室、诊疗室、康复区等一应俱全。身穿白大褂的医生正在给老人量血压、测体温,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一旁的护士拿出药片分发给老人服用,叮嘱着一些生活上要注意的细节。
高行社会福利院院长王莉馨告诉记者,卫生室配备了3名执业医生、1名药剂师、4名护士。一般住院老人大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他们不需要走出养老院也能得到有效治疗。目前,高行社会福利院正在申请医保三段卡位。这意味着,入住该院的老人看病在福利院也能刷医保卡了。
老人看病开“绿色通道”
养老院与医院签订互助协议,既解决了医院住院紧张的情况,也让老人看病更方便。
浦东部分养老机构距离最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足两公里,但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这个距离成为了最大的障碍。不过,在高行社会福利院,入住的老年人无需奔波两院之间,不出院照样能享受医生的上门服务。
高行社会福利院院长王莉馨告诉记者,该院距离高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500米。去年,医院进行改建,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转到福利院入住。当时,医院每天派医生和护士到福利院为老人看病、治疗等。因此,双方达成协议:今后,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将定期到福利院上门服务。等到医院改建结束后,50多名病人主动要求留在了福利院。这样一来,既缓解了医院床位紧张的问题,又让福利院的老人看病更方便了。
此外,该院还与浦东公利医院和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结对”,两院每年会派医护人员来为老人上门检查身体、讲授健康知识等;一旦遇到老年人突发疾病的情况,两院也将及时派救护车快速救治等。
专业人才短缺成掣肘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与传统养老机构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医疗服务层次较高。不过,护理人员和医护人员短缺,成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的掣肘因素之一。
今年春节刚过,王莉馨就开始参加多场招聘会。“养老院很难留住优秀的护理人员,几乎每年春节之后,都有外地护理人员辞职不来的情况发生。”她说。
高行社会福利院二期工程改建即将竣工,将新增250个养老床位。王莉馨说,现在医学发展迅速,就连药品更新换代也频繁起来,有的药品名称也更改了。虽然福利院聘用的是从大医院退休的老医生和有多年诊疗经验的全科医生,以及专科院校毕业的护士,但他们也得经常“充电”才能满足病人多元化需求。
在专业护理人才引进和培训方面,浦东新区在政策上亮起了“绿灯”。除了本市规定的职业技能培训外,新区还重点进行提高管理人员和护理人员专业能力的培训。新区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引进康复护理、营养配餐、心理慰藉、临终关怀等专业社工服务项目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服务,对于达到标准的专业技术岗位,区财政每年给予补贴3万元,每个机构每年最高12万元补贴。
□ 特约记者 司春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