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版

全站搜索

爱书 惜书

作者:郑国海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也成了我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时候,家住成都北路“三多里”,弄堂口有爿小烟杂店,店内经营品种繁多,有日用品、小孩解馋的白糖杨梅、敲扁橄榄,还稍带外借小人书等。每月初,当一捆捆小人书送来店里,我便迫不及待地候在那,恨不得全部借回家,无奈囊中羞涩,最后也只能打消此念头,挑选几本特别喜欢的,花光身上仅有的几分钱把书带回家。

记得在农场工作的时候,正值文化大革命,场部图书馆被封,我们这些“书友”也只能私下里相互传阅书籍。有次,我看完借来的《红与黑》,刚一归还,当夜便遭“革命行动”突袭,幸亏书主“红三代”出身,没受到特别“待遇”,只落得书被搜走,人被关一夜便放回,未吃任何的苦头,那时真替书主捏了把汗。

后来,上调到三航局二处七队,那时工作流动性大,时间充裕,队图书馆的书几乎被我看遍,印象中曾经写过的一篇心得有幸获奖,并刊登在局《三航报》上。

所谓“书非借不能读也”,调到预制厂后,图书馆的书算多的了,有了固定的借书来源,尽管书或破损或油腻,但每到星期五这个规定的借书时间,我尽可能抽出时间阅览大量书籍,小说、散文成为我偏爱的借阅对象。渐渐地,借来的书已不能满足我的求知欲,便约几个笔友开始四处淘书、买书。旧书摊,大书店,文庙书市……每次去必有收获,淘得一两本书便如获至宝,回来细细装裱一番,摆在书橱里也别有一番滋味。

一次大热天,在福州路外籍书店觅得二册精装打折书《中外小说散文大全》,一看,价格太高,犹豫再三,依依不舍地放回原处,没想到当夜竟辗转难眠,第二天一下班便匆匆赶去,结果放在原地的书不见了,捶胸顿足叫苦不迭。问店员还有否?回答不知,最后在我再三恳求下答应去书库查找,焦急等了半晌,见店员拿书走来,不禁喜出望外,如释重负,连声道谢。

书来得不易,自然爱惜,就养成了看书前必洗手的习惯,看到一半时用书签夹之。 一次妻打扫房间收拾台面,不小心打翻了墨水瓶,弄脏几本新书,回家见状,我大发雷霆,为此几天没有和妻说话,直到后来自己觉悟,妻也不是故意为之。既已如此,也就算了,让妻下次多加小心,妻也自然明白“爱屋及乌”的道理,于是,夫妻两人一起将“爱书、惜书”进行到底。

书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 绿洲一居